“追加与回顾”笔记
我偶然摸索出一种记笔记的方法,已经很好地为我服务了很多年,简单说几句。我把它称作_“追加与回顾笔记”_。我觉得这种方法在“极其简单易用”和“覆盖日常大多数记笔记场景”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。

数据结构。 我在 Apple 备忘录里只维护一条纯文本笔记,名字就叫“notes”。维护多条笔记并把它们整理进文件夹和递归的子结构,会带来过多的认知负担。只有一条笔记意味着用 Ctrl+F 搜索既简单又直接。Apple 在可选离线编辑、跨设备同步和备份方面做得不错。
追加。 任何时候,只要冒出一个想法、一条待办或其他任何东西,我就把它以纯文本的形式追加到笔记的顶部。要么是在我工作的电脑上,要么是在外出时用 iPhone。我不觉得用其他结构化元数据(日期、链接、概念、标签)为这些笔记打标签有多大用处,因此默认不这么做。唯一的例外是我会用诸如“watch:”“listen:”或“read:”这样的标签,这样当我深夜想找点东西看、跑步/散步时想听点什么、或在飞行途中想读点什么时,就能很容易通过 Ctrl+F 找到。
回顾。 随着内容不断追加到顶部,其他一切就像受重力作用一样往下沉。隔三岔五,我会向下翻动笔记并快速浏览。如果发现有任何不该离开我注意力的内容,我就把它简单地复制粘贴到更靠上的位置“救上来”。有时当它们看起来相关时,我会合并、处理、分组或修改笔记。我很少删除笔记。那些反复不值得关注的内容会自然地继续下沉。它们从未丢失,只是没有资格待在脑海最前沿。
使用示例:
- 完全随机的想法突然冒出来,但我在路上没法细想,于是把它加进笔记,之后再回头处理。
- 在派对上有人提到一部我该看的电影。
- 在 X 上无脑刷屏时看到一本书的超高评价。
- 早上坐下写一份当天想完成的小型待办清单。
- 我只是需要一个写下当下思考内容的临时“写作面”。
- 我本来想发一条推文,但觉得还需要再琢磨一下。先复制到笔记里,稍后再想。
- 我发现一句有趣的引语,想时不时被提醒到。
- 我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多想想这件事。
- 我在读一篇论文,想记下一些有意思的数字。
- 我在做些零散的事情,需要一个临时场地来四处 Ctrl+C/Ctrl+V。
- 我总是忘记那个递归列出所有 Python 文件的 shell 命令,于是把它放在笔记里。
- 我在对神经网络做超参数搜索,记录我运行过的命令和实验最终结果。
- 我感到脑子里事情太多、怕会遗漏,于是坐下来把它们迅速倾倒成一个项目符号列表。
- 在我重新整理一些笔记时,我意识到其实我从不同角度反复想过同一件事。于是进一步处理,把一些笔记合并为一条,并获得了更多洞见。
当我把某件事记下来,我会觉得可以立刻继续前进,清空工作记忆,并在当下把注意力完全放到别的事情上。我相信之后在回顾时能再把那个想法拿出来,在有更多时间时好好处理。
过去几年,这条笔记已经长得相当庞大。偶尔翻到很久以前让我着迷的事/念头,感觉很美好。有时某些想法经不起反复审视,就会继续沉到更下面。有时我会惊讶于自己竟然对某件事思考了这么久。而有时,过去的一个想法会在新的光线下突然变得相关。
一条文本笔记就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