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笔领域的形状

一篇随笔必须告诉读者他们尚未知道的东西。但人们之所以不知道某件事,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原因,而这三种原因会对应三种截然不同的随笔。

一种原因是:这件事本来就没什么必要去知道。这并不意味着文章会很差。比如,你可以就某款汽车写一篇出色的文章。读者会从中学到东西,并丰富他们对世界的图景。对少数读者,它甚至可能激发某种顿悟。但除非这是一辆非常不寻常的车,否则并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它。[1]

如果某件事没必要知道,那么“人们为何不知道它”这个问题就没有答案——不知道随机的事实,本来就是默认状态。但如果你要写的是那些确实有必要知道的事,你就必须追问:为什么读者还不知道?是因为他们聪明但缺乏经验,还是因为他们有些迟钝?

所以,读者之所以还不知道你告诉他们的东西,可能有三种原因:(a) 它并不重要;(b) 他们迟钝;或 (c) 他们缺乏经验。

我做这个拆分,是为了引出下面这一点——如果我一上来就说,或许会显得有争议,但现在应该很明显了:如果你在为聪明人写重要的事情,你就在为年轻人写。

更准确地说,那正是你影响力最大的地方。无论你多大年纪,你说的内容对你自己也应该至少多少有些新意。否则它就不是随笔,因为随笔是你为把事情想明白而写下的东西。而无论你想明白了什么,对更年轻的读者来说,大概都会比对你自己更令人意外。

“意外”的程度是连续的。在一端,你读到的东西可以改变你整套思维方式。《自私的基因》 对我就是如此。那就像你突然看到了一个歧义图像的另一种解释:你可以把基因而不是个体当作主角,这么做时,进化就更容易理解了。在另一端,写作只是把读者已经在想的——或者以为自己在想的——化为文字。

一篇随笔的影响力,等于它改变读者思维的幅度乘以主题的重要性。但这两点要同时做得好很难。要在重要主题上提出重大的新想法也很难。所以在实践中会有一个权衡:你可以在中等重要的事情上大幅改变读者的想法,或在非常重要的事情上小幅改变他们的想法。但面对更年轻的读者,这个权衡会发生偏移:你有更大的空间去改变他们的思维,因此写重要的事情会带来更大的回报。

这种权衡并非一种自觉的选择,至少对我不是。它更像是作家工作其间的一种引力场。但每个随笔作者都在其中工作,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。

一旦把它说出来,这似乎显而易见,但我花了很久才明白。我知道我想为聪明人写重要的主题。我也从经验上注意到,我似乎确实在写给年轻人看。但我花了好几年才明白,后者是前者的自然而然的结果。事实上,我也是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才真正想通的。

既然我知道了,我需要改变什么吗?我不这么认为。事实上,看到作家工作所处的“场”的形状,让我想起了一点:我并不是在其中优化收益。我并不想去惊讶某个特定年龄段的读者;我是在努力让自己感到惊讶。

我通常决定写什么的方式,是跟随好奇心。我注意到一些新东西,然后往下挖。改变这一点大概会是个错误。但看见“随笔领域”的形状,让我开始思考:什么会让年轻读者感到惊讶?哪些重要的东西,人们往往学得太晚?有意思的问题。我该好好想想。

致谢 感谢 Jessica Livingston 和 Michael Nielsen 审阅了本文的草稿。


  1. 要在不重要的题目上写出真正优秀的随笔其实很难,因为一个真正优秀的随笔作者不可避免地会把话题引向更深的水域。E. B. White 可以写一篇关于如何煮土豆的文章,最后却充满了历久弥新的智慧。那样的话,当然,它就不再真的是在讲“如何煮土豆”;那只不过是一个起点。 ↩︎